TG Telegram Group & Channel
即刻精选 | United States America (US)
Create: Update:

TikTok禁令,卷土重来

2024年3月初,我们讨论过美国众议院提出的PAFACA法案。这一法案旨在要求TikTok的中国股东出售其股权,否则各应用商店和互联网服务商需要停止支持TikTok。通俗地说,这一法案意味着TikTok“要么卖,要么关”。

PAFACA法案于2024年3月7日以50:0的悬殊差距由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24年3月14日以352:65票的高票获得众议院通过。TikTok一方面通过弹窗鼓励用户直接向国会议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积极与核心的参议员进行协商。

2024年4月初,媒体报道参议院已经搁置对PAFACA法案的审议,在近期不会就该法案举行投票。也就是说,至少在本次大选前,PAFACA法案几乎不可能获得通过。

但TikTok还没来得及舒一口气,下一个挑战又来了。

2024年4月20日,美国众议院以360:58的投票结果再次通过与PAFACA法案类似的法案,要求TikTok“要么卖,要么关”。但这一次,TikTok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凶险。

几个观察点:

第一,这次的法案是周六通过的。

美国众议院的正常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到了周末,众议员们通常需要安排各种行程,或者飞回自己的选区做选民服务。特别是众议员的任期是两年一届,到了今年11月5日,所有的众议员都将面临选举的压力。

虽然众议院偶有周末加班的记录,但在周六聚集四百多名众议员来投票,无论如何都是不寻常的。这届众议院上一次周六开会,还是2023年9月30日,讨论联邦政府预算问题。如果当时众议院不能很快作出决议,联邦政府就将关门。

由此,可以看出众议院对于通过TikTok禁令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认为TikTok禁令与联邦政府关门同等重要。

第二,这次的法案绑定了对乌克兰、以色列、以及亚太地区的军事援助。

众议院这次通过的法案叫《21世纪通过力量实现和平法案(21st Century Peace through Strength Act)》,其主要内容是对美国境外地区的军事援助和对“敌对国家”的制裁,TikTok禁令其实是被塞进去的。美国两党对于军事援助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始终未能通过统一版本的军事援助法案。现如今,众议院终于通过了军事援助法案,这将给参议院造成更大的压力。

面对众议院的法案,参议院只能选择通过或者不通过。如果参议院决定修改(例如拿掉TikTok禁令),法案将需要重回众议院投票。众议院是否同意这样的修改暂且不论,光是这期间耽搁的时间,就足以让部分参议员不敢投下反对票。

纽约州的众议员Gregory Meeks,以及德州的众议员Joaquin Castro,都曾在三月对PAFACA法案投下反对票,但这次都支持了众议院的新法案。这也是众议院的投票支持人数从352人提高到360人的原因。

第三,这次的法案回应了部分参议员对PAFACA法案的疑虑。

例如,PAFACA法案规定的TikTok出售期为180天,而这次的法案延长至270天,如果总统认为有机会达成出售方案,还可以再延长90天。

坦白说,我没有太看明白180天和270天/360天的区别。无非是按180天算,TikTok的出售期有可能在今年大选前到期,而如果按270天/360天算,TikTok真正面临出售的压力无论如何都是在大选之后了。

据媒体报道,这些修订是与包括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Maria Cantwell在内的参议员共同讨论确定的。而参议院商务委员会正是审议TikTok相关法案的主管委员会。有了核心参议员的加持,有可能会加速法案在参议院的排期和审议。

TikTok下一步怎么办?

如果法案获得通过,TikTok无疑会对法案的合宪性提出诉讼。在2023年11月30日,TikTok刚获得针对蒙大拿州的TikTok禁令的初步胜利。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裁定蒙大拿州的TikTok禁令违法,并颁布临时禁止令暂停禁令的实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职权本就大为不同,裁决州政府禁令违法的理由,未必可以适用于国会颁布的禁令。

但在今天,在法案还没有通过参议院审议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诉讼问题还早了些。

就像我们此前分析过的,TikTok禁令之所以能迅速斩关夺旗,最重要的原因是拜登政府的国安团队在背后的鼎力支持。而拜登的选举团队的意见,又显然与其国安团队不一致。法案后续的走向,还需要看各方在水面下的操作。目前TikTok的主战场还在参议院。

对我们来说,下一个观察点是参议院是否会排期审议这次的新法案,我们到时候将会更明确地知道参议院的态度。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TikTok又要花钱请说客去游说参议院了。 #科技圈大小事

TikTok禁令,卷土重来

2024年3月初,我们讨论过美国众议院提出的PAFACA法案。这一法案旨在要求TikTok的中国股东出售其股权,否则各应用商店和互联网服务商需要停止支持TikTok。通俗地说,这一法案意味着TikTok“要么卖,要么关”。

PAFACA法案于2024年3月7日以50:0的悬殊差距由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24年3月14日以352:65票的高票获得众议院通过。TikTok一方面通过弹窗鼓励用户直接向国会议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积极与核心的参议员进行协商。

2024年4月初,媒体报道参议院已经搁置对PAFACA法案的审议,在近期不会就该法案举行投票。也就是说,至少在本次大选前,PAFACA法案几乎不可能获得通过。

但TikTok还没来得及舒一口气,下一个挑战又来了。

2024年4月20日,美国众议院以360:58的投票结果再次通过与PAFACA法案类似的法案,要求TikTok“要么卖,要么关”。但这一次,TikTok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凶险。

几个观察点:

第一,这次的法案是周六通过的。

美国众议院的正常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到了周末,众议员们通常需要安排各种行程,或者飞回自己的选区做选民服务。特别是众议员的任期是两年一届,到了今年11月5日,所有的众议员都将面临选举的压力。

虽然众议院偶有周末加班的记录,但在周六聚集四百多名众议员来投票,无论如何都是不寻常的。这届众议院上一次周六开会,还是2023年9月30日,讨论联邦政府预算问题。如果当时众议院不能很快作出决议,联邦政府就将关门。

由此,可以看出众议院对于通过TikTok禁令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认为TikTok禁令与联邦政府关门同等重要。

第二,这次的法案绑定了对乌克兰、以色列、以及亚太地区的军事援助。

众议院这次通过的法案叫《21世纪通过力量实现和平法案(21st Century Peace through Strength Act)》,其主要内容是对美国境外地区的军事援助和对“敌对国家”的制裁,TikTok禁令其实是被塞进去的。美国两党对于军事援助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始终未能通过统一版本的军事援助法案。现如今,众议院终于通过了军事援助法案,这将给参议院造成更大的压力。

面对众议院的法案,参议院只能选择通过或者不通过。如果参议院决定修改(例如拿掉TikTok禁令),法案将需要重回众议院投票。众议院是否同意这样的修改暂且不论,光是这期间耽搁的时间,就足以让部分参议员不敢投下反对票。

纽约州的众议员Gregory Meeks,以及德州的众议员Joaquin Castro,都曾在三月对PAFACA法案投下反对票,但这次都支持了众议院的新法案。这也是众议院的投票支持人数从352人提高到360人的原因。

第三,这次的法案回应了部分参议员对PAFACA法案的疑虑。

例如,PAFACA法案规定的TikTok出售期为180天,而这次的法案延长至270天,如果总统认为有机会达成出售方案,还可以再延长90天。

坦白说,我没有太看明白180天和270天/360天的区别。无非是按180天算,TikTok的出售期有可能在今年大选前到期,而如果按270天/360天算,TikTok真正面临出售的压力无论如何都是在大选之后了。

据媒体报道,这些修订是与包括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Maria Cantwell在内的参议员共同讨论确定的。而参议院商务委员会正是审议TikTok相关法案的主管委员会。有了核心参议员的加持,有可能会加速法案在参议院的排期和审议。

TikTok下一步怎么办?

如果法案获得通过,TikTok无疑会对法案的合宪性提出诉讼。在2023年11月30日,TikTok刚获得针对蒙大拿州的TikTok禁令的初步胜利。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裁定蒙大拿州的TikTok禁令违法,并颁布临时禁止令暂停禁令的实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职权本就大为不同,裁决州政府禁令违法的理由,未必可以适用于国会颁布的禁令。

但在今天,在法案还没有通过参议院审议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诉讼问题还早了些。

就像我们此前分析过的,TikTok禁令之所以能迅速斩关夺旗,最重要的原因是拜登政府的国安团队在背后的鼎力支持。而拜登的选举团队的意见,又显然与其国安团队不一致。法案后续的走向,还需要看各方在水面下的操作。目前TikTok的主战场还在参议院。

对我们来说,下一个观察点是参议院是否会排期审议这次的新法案,我们到时候将会更明确地知道参议院的态度。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TikTok又要花钱请说客去游说参议院了。 #科技圈大小事


>>Click here to continue<<

即刻精选




Share with your best friend
VIEW MORE

United States America Popular Telegram Group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