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 大愛網路電台
#真心看世界 一、【20250320人間菩提】
從加拿大第一粒慈濟種子落地,慈濟志業在當地推展至今已逾33載,加拿大慈濟人深耕當地,精進不懈,努力實踐 上人所說的法。
上人慈示,腳踏在人家的土地,就要懂得回饋當地。三十而立,三十就是要樹立起來,一切都很有成就。該學都學,該做都做,做到很穩定,方向也對了,這就是立。既然我們已經入人群,就要度眾生,也就是要去度化、淨化人心,這是我們進去那個地方最大的目標。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的生命的價值,讓我們懂得福與慧要平齊修行,要入人群去付出。所以我們要將我們這個慈濟的道場好好建設起來,在那個地方接引眾生,成為為社區帶來溫馨,讓人人歡喜的地方。
加拿大慈濟志工也自我期許如,同加拿大雁帶群飛行般,合和互協,飛得更遠。 上人也鼓勵眾人:修行沒其他,心寬,念純,大家歡喜就好。這麼多人這麼多人,要合,要和,要互相,要協力,所以「合和互協」。
二、 慈濟的愛一直在~~黃金奶奶的流金歲月
黃金子師姐年輕時舉家移民至阿根廷,後來因探親回台,1991年參加慈濟歲末祝福時,被證嚴法師的一句話觸動,當場捐款百萬,並積極投入慈濟。1992年協助阿根廷慈濟成立,並捐贈交通車窄開訪視工作。1995年,黃思賢師兄等人來訪,推舉她為負責人,她欣然接受,帶領當地華人慈濟志工。
2003年,因母親與公婆年邁,她決定返回台灣行善行孝。回台後,她全心投入慈濟,幾乎天天在靜思堂或醫院服務。她認為行善不分時間與地點,致力於接待醫護、照顧病患等志業。
2022年,她的女兒因肺腺癌離世,她秉持證嚴法師的教誨,第五天便重返慈濟志工行列,不願沉浸於悲傷,而是轉念祝福女兒。她穿著女兒生前的衣服,象徵母女共同行善。她並在花蓮為女兒立牌位,藉由慈濟的法與陪伴,走過生離死別的痛苦。
回顧自己的一生,因慈濟讓她的生命充滿價值,她認為「做什麼要像什麼」,全心投入慈濟,從阿根廷到台灣皆如此。即便80歲,她仍參與2023年《無量義法》演繹,持續以身作則,活出慈濟人的精神。
https://daai.pse.is/th250326
從加拿大第一粒慈濟種子落地,慈濟志業在當地推展至今已逾33載,加拿大慈濟人深耕當地,精進不懈,努力實踐 上人所說的法。
上人慈示,腳踏在人家的土地,就要懂得回饋當地。三十而立,三十就是要樹立起來,一切都很有成就。該學都學,該做都做,做到很穩定,方向也對了,這就是立。既然我們已經入人群,就要度眾生,也就是要去度化、淨化人心,這是我們進去那個地方最大的目標。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的生命的價值,讓我們懂得福與慧要平齊修行,要入人群去付出。所以我們要將我們這個慈濟的道場好好建設起來,在那個地方接引眾生,成為為社區帶來溫馨,讓人人歡喜的地方。
加拿大慈濟志工也自我期許如,同加拿大雁帶群飛行般,合和互協,飛得更遠。 上人也鼓勵眾人:修行沒其他,心寬,念純,大家歡喜就好。這麼多人這麼多人,要合,要和,要互相,要協力,所以「合和互協」。
二、 慈濟的愛一直在~~黃金奶奶的流金歲月
黃金子師姐年輕時舉家移民至阿根廷,後來因探親回台,1991年參加慈濟歲末祝福時,被證嚴法師的一句話觸動,當場捐款百萬,並積極投入慈濟。1992年協助阿根廷慈濟成立,並捐贈交通車窄開訪視工作。1995年,黃思賢師兄等人來訪,推舉她為負責人,她欣然接受,帶領當地華人慈濟志工。
2003年,因母親與公婆年邁,她決定返回台灣行善行孝。回台後,她全心投入慈濟,幾乎天天在靜思堂或醫院服務。她認為行善不分時間與地點,致力於接待醫護、照顧病患等志業。
2022年,她的女兒因肺腺癌離世,她秉持證嚴法師的教誨,第五天便重返慈濟志工行列,不願沉浸於悲傷,而是轉念祝福女兒。她穿著女兒生前的衣服,象徵母女共同行善。她並在花蓮為女兒立牌位,藉由慈濟的法與陪伴,走過生離死別的痛苦。
回顧自己的一生,因慈濟讓她的生命充滿價值,她認為「做什麼要像什麼」,全心投入慈濟,從阿根廷到台灣皆如此。即便80歲,她仍參與2023年《無量義法》演繹,持續以身作則,活出慈濟人的精神。
https://daai.pse.is/th250326
#真心看世界 【20240830 志工早會 德修師父】
慈濟的圓與四攝法的力量
1. 慈濟圓了嗎? 慈濟是一個「立體琉璃同心圓」的世界。
一位慈青認為:「慈濟沒有最圓,只有更圓。」
資深師父的見解:如果能將每一個眾生與慈濟的圓串起來,慈濟就圓了。
2. 如何讓慈濟更圓?
- 結好人緣:上人曾說,結好緣的人,即使輕輕揮手,對方也願意同行。
-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夠感化眾生,使其願意親近佛法,共行菩薩道。
3. 愛語的力量 語言影響實驗:
- 植物實驗:每天被讚美的植物生長旺盛,而被謾罵的植物枯萎。
- 水結晶實驗:《生命的答案 水之道》顯示正能量語言可影響水的結晶形態。
- 應用於生活: 「口說好話,如口吐蓮花;口說壞話,如口吐毒舌。」 以柔和的言語鼓勵他人,帶來正向影響。
4. 癌症治療的體悟 把化療藥水視為「法藥」,寫下「為佛教、為眾生」來轉化心境。 病痛讓自己深刻體會動物被宰殺的痛苦,發願生生世世救生、護生、放生。
5. 小菩薩的實踐
- 馬來西亞四歲小菩薩,透過愛語影響家人與朋友,推廣環保與行善。 發願長大後幫助慈濟,救苦救難,讓人人成為「Super Hero」。
6. 喜見一切眾生,成為「Wonderful彎得佛」 法華經啟示:
-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先學習「喜見一切眾生」,眾生才會看見我們起歡喜心。 『你們還沒愛我之前,我已經先愛你們了』
- 看人不順眼,要轉心眼,看世界的美好:「心轉則世界轉」,學會轉彎,讓世界更圓融。
- 真實故事啟發:指揮家包容一位誤闖舞台的小孩,將他的簡單彈奏融入音樂會,創造完美圓滿的畫面。
7. 結論:用愛語、四攝法圓滿慈濟世界 透過結好緣、行愛語、發願護生,讓慈濟成為更圓滿的同心圓世界。 以柔和語言影響他人,轉變心境,讓世界充滿愛與善。
萱小編心得:我覺得不僅是語言會影響周圍的人,連心念與行動都能改變世界。特別是植物與水結晶的實驗,讓我更相信善言善語的影響力。也因為之前有做過類似的小實驗讓我更加的堅信惡言惡語帶給世間萬物的負能量,愛語則是在傳遞正能量讓身邊的事物變美好。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讓更多人願意同行。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將這份溫暖傳遞出去,讓世界變得更圓滿。
https://daai.pse.is/th250327
慈濟的圓與四攝法的力量
1. 慈濟圓了嗎? 慈濟是一個「立體琉璃同心圓」的世界。
一位慈青認為:「慈濟沒有最圓,只有更圓。」
資深師父的見解:如果能將每一個眾生與慈濟的圓串起來,慈濟就圓了。
2. 如何讓慈濟更圓?
- 結好人緣:上人曾說,結好緣的人,即使輕輕揮手,對方也願意同行。
-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能夠感化眾生,使其願意親近佛法,共行菩薩道。
3. 愛語的力量 語言影響實驗:
- 植物實驗:每天被讚美的植物生長旺盛,而被謾罵的植物枯萎。
- 水結晶實驗:《生命的答案 水之道》顯示正能量語言可影響水的結晶形態。
- 應用於生活: 「口說好話,如口吐蓮花;口說壞話,如口吐毒舌。」 以柔和的言語鼓勵他人,帶來正向影響。
4. 癌症治療的體悟 把化療藥水視為「法藥」,寫下「為佛教、為眾生」來轉化心境。 病痛讓自己深刻體會動物被宰殺的痛苦,發願生生世世救生、護生、放生。
5. 小菩薩的實踐
- 馬來西亞四歲小菩薩,透過愛語影響家人與朋友,推廣環保與行善。 發願長大後幫助慈濟,救苦救難,讓人人成為「Super Hero」。
6. 喜見一切眾生,成為「Wonderful彎得佛」 法華經啟示:
-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先學習「喜見一切眾生」,眾生才會看見我們起歡喜心。 『你們還沒愛我之前,我已經先愛你們了』
- 看人不順眼,要轉心眼,看世界的美好:「心轉則世界轉」,學會轉彎,讓世界更圓融。
- 真實故事啟發:指揮家包容一位誤闖舞台的小孩,將他的簡單彈奏融入音樂會,創造完美圓滿的畫面。
7. 結論:用愛語、四攝法圓滿慈濟世界 透過結好緣、行愛語、發願護生,讓慈濟成為更圓滿的同心圓世界。 以柔和語言影響他人,轉變心境,讓世界充滿愛與善。
萱小編心得:我覺得不僅是語言會影響周圍的人,連心念與行動都能改變世界。特別是植物與水結晶的實驗,讓我更相信善言善語的影響力。也因為之前有做過類似的小實驗讓我更加的堅信惡言惡語帶給世間萬物的負能量,愛語則是在傳遞正能量讓身邊的事物變美好。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善的種子,讓更多人願意同行。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說好話、多做好事,將這份溫暖傳遞出去,讓世界變得更圓滿。
https://daai.pse.is/th250327
✨聽見生命力🌹 第八十四集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莊棋銘祕書長〈下〉
線上收聽👂 https://daai.pse.is/life250404
「真正的幸福是無所求而為,是付出之後的感覺。」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付出,而非索取。當我們以無私的愛去幫助他人,內心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滿足。這種付出不求回報,是發自內心的關懷與奉獻。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內在的狀態,來自於付出、感恩、愛與關懷。透過這些實踐,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主持人:許豈逢、陳宥甄
首播時間:
每月第一週五 10:00
重播時間:
每週五 15:00 20:00;隔週五 01:00
每週六、日 3:30
#聽見生命力 #許豈逢、陳宥甄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 #莊棋銘祕書長 #關懷與奉獻 #付出無所求 #真正的幸福
線上收聽👂 https://daai.pse.is/life250404
「真正的幸福是無所求而為,是付出之後的感覺。」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付出,而非索取。當我們以無私的愛去幫助他人,內心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滿足。這種付出不求回報,是發自內心的關懷與奉獻。
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內在的狀態,來自於付出、感恩、愛與關懷。透過這些實踐,我們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主持人:許豈逢、陳宥甄
首播時間:
每月第一週五 10:00
重播時間:
每週五 15:00 20:00;隔週五 01:00
每週六、日 3:30
#聽見生命力 #許豈逢、陳宥甄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 #莊棋銘祕書長 #關懷與奉獻 #付出無所求 #真正的幸福
#真心看世界 【20240713 志工早會 德澍師父開示】
行善與持戒 行善 + 持戒,才能真正改變世界,讓未來更美好。
一、 提出社會新聞:氣候變遷與全球動盪
▻ 台灣夏季可能長達 7 個月,極端氣候頻繁,影響生活與經濟。
▻ 戰爭與暴力不斷:俄烏戰爭、以巴衝突、海地幫派橫行,全球不安定。
▻ 經濟壓力變大:物價、電價上漲,農產品受天氣影響,弱勢族群更辛苦。
二、我們希望活在什麼樣子的世界? 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只行善還不夠,還要持戒
▻ 行善能幫助世界和平,但如果有人一直作惡,社會還是會亂。
▻ 持戒能從根本減少問題,讓社會更穩定。
▻ 慈濟十戒能讓人養成好習慣,減少社會亂象。
行善和做好事大家都很願意,但是持戒就比較困難。社會上的大環境有很多的誘惑,容易引起人的貪念,譬如說暴力 詐騙等等
在五濁惡事裡面,克制不了自己, 如果是做惡事的人多了,人就會有樣學樣,容易受影響。
三、舉例:世界變壞的原因「人心貪念與習慣」
▻ 有些地方(如南非),人們習慣搶劫,覺得這比工作輕鬆,導致治安惡化。 ▻ 「五濁惡世」:當壞事變成習慣,社會就越來越亂。
四、持戒不是約束,而是內心的下功夫
▻ 真正的持戒,不是表面上守規矩,而是從心裡做到。
▻ 不殺生不只是「不動手」,是打從心裡不想傷害別人。
▻ 與其逃避誘惑,不如培養抗拒壞習慣的能力,就像免疫系統需要接觸細菌才能變強。
五、舉例:余媽媽(澍師父外婆)的故事 → 真正的行善持戒
▻ 58歲加入慈濟 人生豐富,帶出 40 位慈濟委員,影響更多人行善。
▻ 即使 91 歲受傷,仍堅持做環保,從不放棄。
▻ 38年慈濟志工生涯,余媽媽努力勸募、幫助他人。
芷小編心得:聽完德澍師父分享讓我更加了解,世界的混亂其實來自於人心的貪瞋癡,因此光行善 還不夠,還需要持戒,也就是約束自己,從根本減少壞事發生。而余媽媽的故事讓我很感 動,她不只自己行善,還帶動許多人一起行善,即使年紀大了仍堅持做環保,展現真正的持 戒精神,這讓我反思,約束自己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選擇正確的道路。雖然行善能讓世界 變好,但持戒才能讓世界不變壞,如果大家都能不貪、不騙、不傷害,社會便會更加和平。
https://daai.pse.is/th250328
行善與持戒 行善 + 持戒,才能真正改變世界,讓未來更美好。
一、 提出社會新聞:氣候變遷與全球動盪
▻ 台灣夏季可能長達 7 個月,極端氣候頻繁,影響生活與經濟。
▻ 戰爭與暴力不斷:俄烏戰爭、以巴衝突、海地幫派橫行,全球不安定。
▻ 經濟壓力變大:物價、電價上漲,農產品受天氣影響,弱勢族群更辛苦。
二、我們希望活在什麼樣子的世界? 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只行善還不夠,還要持戒
▻ 行善能幫助世界和平,但如果有人一直作惡,社會還是會亂。
▻ 持戒能從根本減少問題,讓社會更穩定。
▻ 慈濟十戒能讓人養成好習慣,減少社會亂象。
行善和做好事大家都很願意,但是持戒就比較困難。社會上的大環境有很多的誘惑,容易引起人的貪念,譬如說暴力 詐騙等等
在五濁惡事裡面,克制不了自己, 如果是做惡事的人多了,人就會有樣學樣,容易受影響。
三、舉例:世界變壞的原因「人心貪念與習慣」
▻ 有些地方(如南非),人們習慣搶劫,覺得這比工作輕鬆,導致治安惡化。 ▻ 「五濁惡世」:當壞事變成習慣,社會就越來越亂。
四、持戒不是約束,而是內心的下功夫
▻ 真正的持戒,不是表面上守規矩,而是從心裡做到。
▻ 不殺生不只是「不動手」,是打從心裡不想傷害別人。
▻ 與其逃避誘惑,不如培養抗拒壞習慣的能力,就像免疫系統需要接觸細菌才能變強。
五、舉例:余媽媽(澍師父外婆)的故事 → 真正的行善持戒
▻ 58歲加入慈濟 人生豐富,帶出 40 位慈濟委員,影響更多人行善。
▻ 即使 91 歲受傷,仍堅持做環保,從不放棄。
▻ 38年慈濟志工生涯,余媽媽努力勸募、幫助他人。
芷小編心得:聽完德澍師父分享讓我更加了解,世界的混亂其實來自於人心的貪瞋癡,因此光行善 還不夠,還需要持戒,也就是約束自己,從根本減少壞事發生。而余媽媽的故事讓我很感 動,她不只自己行善,還帶動許多人一起行善,即使年紀大了仍堅持做環保,展現真正的持 戒精神,這讓我反思,約束自己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選擇正確的道路。雖然行善能讓世界 變好,但持戒才能讓世界不變壞,如果大家都能不貪、不騙、不傷害,社會便會更加和平。
https://daai.pse.is/th250328
HTML Embed Code: